在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加速结合的大背景下,巨大市场需求和政府城市治理服务需要的叠加,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从概念走向务实,从全&面推进向井喷式发展阶段迈进。
对比近几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可以发现,我国正在把智慧化的重&心向二线、三线城市和区、县、村转移,这意味着小城镇与乡村正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兴发力点,各地纷纷推进智慧乡村建设。
智慧乡村被冠以“智慧”二字,许多人便将其与智慧城市挂钩,按照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布局智慧乡村建设,并称之为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“城乡一体&化”。
但农村并不是城市,很多智慧城市理念并不一定适合当下中国农村发展,这种智慧城市简单延伸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,还有可能适得其反。
在各地方出台的智慧城市或信息化规划中,绝大部分包含“打造城乡一体的信息基础设施”这一任务,很多地方将这里的“城乡一体”理解为建设与城市相同水准的信息基础设施,于是展开了大规模的农村网络建设工作,部分一线城市已经实现农村地区宽带接入能力与城区十分接近,甚至相同。
但宽带网络的快速提升并没有缩小城乡数字鸿沟,反而由于信息的马太效应让城乡信息化水平差距越来越大。2010年,北京市城市入户带宽为2M,农村地区为512K,是城市的1/4,截至目前,北京城区有很多小区已经达到了100M光纤入户,而农村地区普遍入户带宽在10M左右,是城市带宽的1/10,偏远地区差距更大。
宽带网络建设如同道路,总有跑上马车的一&天,应用与资源建设的不匹配尚可有所期待,但是一些应用类信息基础设施造成的资源浪费却不可挽回。由于担心费电、怕损坏、缺乏维修人员等问题,许多农村的室外大液晶显示屏常年处于关闭状态;一些触摸屏一体机、信息服务终端因为速度慢、不会用、怕用坏等理由,被锁在村委会;而前几年大力推广的“数字家园”、“电脑培训教室”也是常年处于闭门谢客的状态,电脑上面落满灰尘,没有使用就过了规定报废年限。所以,就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而言,建了不等于用了,用了不等于用好。
那么,什么是“城乡一体的信息基础设施”?笔者认为应该是可以实现城乡互联互通、资源合理分配的信息基础设施,不是强求与城区发展能力水平一致的信息基础设施。而且,智慧乡村建设应该充分借助城区资源,降低成本并获得恰当的服务。例如,北京市将政府办公部门过了使用年限的电脑批量送到农村地区,即降低了成本,又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。
智能化、精细化生产是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,导致延续到智慧乡村建设中的“精&准农业”概念备受推崇,仿佛只要“精&准”了,就可以“智慧”了。因此,在智慧乡村各类规划文件中都会提到,要全&面推广实施“精&准农业”。“精&准农业”通过对环境的z准确感知、系统诊断,实现科学化管理,确实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、提高农产品质量、保障食品安&全。但在农村地区实际推广的过程中发现,除了科研院所、高&端设施农业以及适合集团作业的大块面积的农村地区在应用“精&准农业”以外,其他地区推广并不理想。
一是因为成本问题,绝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是以种植传统的水稻、玉米等作物为主,产品附加值很低,如果加上几万、甚至几十万的精&准农业设备、系统,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,对于规模不大的合作社来说吸引力太低。
二是土地区块的问题,当前能推进智慧乡村建设的城市一般来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,土地资源较为稀&缺,很难形成大面积的种植区域,精&准农业系统无法形成规模效益,给推广带来了阻碍。